作为新时代新传媒新出版人才发展研讨会的系列活动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和《中国电视》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智媒时代的新大众文艺”青年学者工作坊于2025年11月1日下午在西安成功举办。出席本次工作坊的嘉宾包括: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张首映、《中国电视》执行主编闫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曾庆香、上海社科院新闻所研究员吕鹏、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杨江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孟登迎、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肖剑、《中国电视》编辑姜宇佳、大理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文娟、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王昱娟、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王琛元、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金方廷,以及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的师生团队。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老虎机线上
阚平教授主持本次工作坊。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张首映为工作坊致辞。他从“何为新大众文艺”切入,提出智媒时代的新大众文艺呈现“五新”特征:主体广泛普及、传播数字智能、生产人机协同、经济虚实融合、技术全面整合;他同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到新大众文艺在“十五五”规划中的重要价值,要在守住底线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原创力,构建健康、多元、向上的智媒文化生态。
 
   工作坊第一单元聚焦“参与式生产与平台治理:新大众文艺的结构重塑”。西安交通大学的李云琬同学以“村超”“苏超”等蓬勃发展的民间赛事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智媒时代新大众文艺的生产机制,并指出,此类民间赛事通过“新创作”“新传播”“新生态” 三重路径,实现了文化生产权力的重构。西安交通大学的黄朝艳同学以2025年央视春晚节目《栋梁》为案例,探讨了“媒体仪式-数字孪生-用户共创”的平台化文艺生成机制,揭示了新大众文艺的大众参与、跨媒介传播等特征。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王昱娟老师关注偶像剧“二创”现象,指出在媒介赋权的表象下,创作者既通过争夺阐释权获得表达空间,又面临着被流量逻辑收编和主体性消解的双重困境。
 
   在第一单元的点评环节,曾庆香教授充分肯定了研究从宏观把握向微观深描的转向,强调新大众文艺研究亟需建立清晰的类型学框架,并加强对创作者群体的田野调查,以辨别优质内容与同质化创作。吕鹏研究员则从研究体系的构建角度指出,三篇论文分别聚焦民间赛事、国家仪式与亚文化现象,恰好覆盖了新大众文艺的三大领域,展现出研究视野的完整性。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未来研究应更注重逻辑链条的严谨性,在现象描述与理论提升之间寻求更好平衡,推动新大众文艺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二单元则关注“数字游民与文化构建:新大众文艺生活方式的想象与实践”。大理大学的张文娟教授剖析了云南大理的数字游民这一新型流动性主体,他们通过“物理-赛博”空间的双重嵌入,以草根化、国际化的实践将边缘地区转化为全球网络节点,打破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传播范式,为边缘地带参与全球意义生产提供了新视角。西安交通大学的刘丹老师聚焦福建屏南县的数字游民生活周,指出地方政府、数字游民与新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共创乡村文化的动态过程,形成了“结构赋能-资源引入-在地实践-媒介传播”的价值共创闭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维度的创新路径。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博同学以“秦托邦”社区为田野,探讨了数字游民通过“场域-仪式-符号”等文艺实践来构建社群归属感,但也面临认同“项目化”、关系“事件化”等现代性困境,呈现出流动时代中社群凝聚的复杂面向。
 
   在点评环节,杨江华教授从学科差异角度指出,社会科学研究应注重变量思维与比较视角,在经验细节中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并强调了研究问题精准化的重要性。姜宇佳编辑对当前数字游民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研究提出期许,他建议在方法上可拓展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的结合,强化长期跟踪与比较研究。两位专家特别强调,相关研究可以引入批判视角,以呈现更复杂、立体的社会图景。
 
   第三组作者围绕“草根表达与审美新场域:诗歌、实践与算法的三重辩证”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上海社科院的金方廷老师深入剖析了快手、抖音等平台通过挖掘素人作家、观风知俗、适应阅读习惯以及平台公关行为四重路径,重构了诗歌从传统文本向短视频实践的转型,而新媒体诗歌展现了诗歌从精英书写向大众参与的深刻变迁。长安大学的王琛元老师以莫利、洪美恩等学者的受众研究为历史线索,系统分析了实践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崛起、危机与重构,揭示了“新受众研究”从文本中心向实践范式的转变,并强调了媒介实践在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西安交通大学的宋春妮老师关注抖音等平台的草根诗人,指出草根群体身份从传统“工人-农民”向“快递-博主”的新劳动者谱系流动,内容主题从苦难书写转向情绪化日常,生产路径受算法驱动形成从“身份叙事”到“算法逻辑”的转变,展现了文化生产从专业权威到大众共治的复杂面向。
 
   在点评环节,孟登迎老师强调了研究者在“新大众文艺”生产中的中介责任与价值导向。他认为,学者应通过谦卑的、共情的学术实践,助力构建具有“人民性”的新大众文艺,从而完成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他进一步呼吁研究者优先关注蕴含“共富、平等、互助、友爱”等社会主义共同体精神、能够连接虚拟与现实社群的实践。肖剑老师指出,应将“平台权力”与“主体抵抗”视为数字治理生态系统中相互勾连的整体性构成,同时强调了深度民族志对于理解主体思维谱系的重要性。她指出,“新大众文艺”概念应该并有潜力成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理论锚点。
 
   
 
   《中国电视》执行主编闫伟对本次活动做出总结,并对工作坊的研讨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智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两个热词的结合,已经在学术研究中产生了化学反应。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亟需强化五种学术意识:聚焦真问题的“问题意识”、追求观点或方法突破的“创新意识”、开拓学术空白的“补白意识”、注重调研与数据的“实证意识”,以及关注社会效用的“公用意识”。他鼓励青年学者避免“正确但无用”的研究,致力于生产能够真正启发业界、推动实践的文章。最后,闫伟主编代表《中国电视》表示,杂志将持续为优质的新大众文艺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平台,共同推进该领域的理论探索。
 
   主持人阚平教授进一步强调,本次工作坊的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点评嘉宾和分享嘉宾来自文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各个领域,每篇文章都能挂到“专家号”,讨论有深度更有价值,期待更多研究能够关注新大众文艺的持续发展。
 
   
 
   本次工作坊学术氛围浓厚,青年学者与专家们深入交流,既探讨了理论前沿,也关注了创作实践,通过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为新大众文艺研究开拓了多元视角,为推动新大众文艺研究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文案:唐子璇赵诗竹